潭中见闻录——走近潭中

来源:潭中人|发布时间:2007-05-03 14:50:28|浏览次数:

  2007年仲春的一天,灿阳的金辉亲抚祖国大地。此时,天是纯蓝的,空气里氤氲着鲜花温馨的幽香。
  我站在百年名校——湘潭市一中教学大楼前宽阔笔直的以“求真”命名的石砌大道上。这时刻,大道两旁红得令人心醉的石竹花火一般朝教学大楼燃烧而去,它们簇拥着的桂花树,正鲜绿欲滴,校园内多色的杜鹃花开了,淡淡红色的樱花也迎着春阳颤颤地笑着……
  这时正是上课时分,校园很静,高大、巍峨的教学大楼里那数十个班级的学生们应有的喧闹声被这座现代化大楼的现代建筑术“藏匿”起来了。
  静,就是现在能唯一描绘的词汇了。然而,我却心潮起伏,不能自已:
  这是一所百年名校。
  这是一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培养出万千铿锵人才的名校。
  这是一所在新世纪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育人方法,打造世纪新人的名校。
  这是一所在中国教育史上将会留下浓墨重彩的名校。
  这是……
  这一切均是在中国风云际会、激浪滔滔、道途蜿蜒中,经代代师生搏战、苦战、奋战取得的令人感佩的硕果啊!
  到今天,湘潭市一中——人们习惯称之为“潭中”——已经走过了105个春秋。在2007年(丁亥年)的春天,我在这所名校徜徉数十日。越“徜徉”,我对她的情感越是浓烈,越“徜徉”对她的一切越是好奇无比,越“徜徉”对她的硕果取得的因由,越是渴求不止。终于,我获得了一些“皮毛”。
  “皮毛”之得,使我感悟到:
  潭中似一部大书,其内容之渊厚,令人惊羡;
  潭中又似一部精密的现代化大机器,其结构之精密、运作之精到,令人欣喜;潭中还似一座破浪勇航的巨轮,其遏风浪而不倾,行速之不减,令人刮目!
  要写全她,难矣!
  她的百年史实之叙述,在百年大庆时已述备矣!今日来写她,思来想去,就只能觅其标志性“事件”来入笔。
  这“标志”在哪儿?就在1998年,湘潭市一中在全国率先制订的学校办学“宪法”——《湘潭市一中章程》。
  学校《章程》的诞生,在潭中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宪法”之出,使学校之改革纲举目张,各项事体,章法有致,终酿教育教学,瑰景万千!
  今天,在潭中徜徉数日的我,将所睹之万千瑰景,逐一道来,以飨读者诸君……

  • “学校宪法”的诞生

  春阳温煦地照进郭务强校长的办公室。这里窗明几净,墙上“公诚勤朴”的校训题字和“宁静致远”的书法横幅,隐隐地透射着这位看上去只有三十多岁、眉目间蕴含睿智的学校一把手的理念和品格。
  我们很自然地从他十年前执笔写出“学校宪法”——《湘潭市一中章程》谈起。
  在采访他之前,我早就耳闻郭校长在1997年末至1998年春起草了我省乃至全国首部“学校章程”,这无疑是一项开拓性工程。
  他说:“我们是按照当时新颁布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学校应该有自己章程的精神,率先行动的……”
  对这部首创的、共五十三条的“中学章程”,我曾全文拜读过,它对学校的办学宗旨、管理体制、财务活动等基本的重大的问题作出了全面规定,是中学办学的一种自律性文件,是学校进行自主管理的基本依据。人们称之为“学校宪法”是毫不夸张的。
  学校选他(当时他是学校党总支书记)来执笔,也许是“历史的必然”。
  这位从湘乡农村出生成长,在上世纪70年代末考入师范高校的学校领军人物,从小就立下“长大一定要当老师”的宏愿。
  “我从小就热爱老师、崇敬老师,后来考学校填志愿,我一路填的都是师范!”郭务强深情地对我说。
  在师范院校,他把找得到的中外教育专著都找来读,且读得津津有味,读得废寝忘食,为后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今天,当他提笔为市一中起草章程时,他又一次通读了能找到的中外教育理论专著,更是潜心领会国家教育方针的精神实质,并且把领会到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国内先进学校和本校成功的治校经验一道融汇在自己的笔端,一次次构思,一次次动笔,放下,思考,再动笔,再放下,再思考,如此反复数月,到一九九七年深秋的一个黎明,当东方朝霞露出第一线橘红彩晕时,又熬了一个通宵的他终于在《章程》初稿上画了最后一个句号。《湘潭市一中章程》第一稿完成了!后经市教委、学校领导的反复讨论,修改,老师们也热情参与,所提的修改意见,有数十处之多。其时,副省长唐之享多次过问章程起草情况,省教委副主任田维泉、省教委政策法规处处长戴次一等领导多次亲临学校指导《章程》忆草和修改,连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司长王茂根也专程到湖南听取《章程》起草的情况汇报,经过12次易稿,终于正式定稿推行。当时(1997年12月),市教委正式就此章程发文,称此章程“对推进全市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借鉴。”
  毫无疑问,这部在全国、全省率先制订、执行的中学办学大法,是疑结了郭务强大量心血的。然而,当今天众人又一次提到它、称赞它时,郭务强总是谦虚地说:“这是大家的成果,我只是尽了一点微簿之力。”
  在跨进新世纪七年后的今天,在湘潭市一中105周年校庆的前夕,当我啧啧惊叹学校在这些年中管理到位、教育教学取得多不胜数的辉煌业绩时,无意中,我把学校今日的作为与《章程》一条一条地进行对照,我惊喜地发现,《章程》还是那么管用,比如“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又比如“总务管理”、“教师和学生权益”等等,似乎就是针对今日情况制订的,在《章程》中,许多工作的原则性指导仍是那么准确、灵验,学校所应做工作的要求几乎都在《章程》规定的范围内,用一句戏谑的话说,这《章程》真有“教育如来佛手掌”之效!
  在郭校长的桌子上,我看见一大摞正在校对的书稿。一问,才知是为庆祝学校105周年校庆而准备出版的“学校规章制度汇编”。征得他的同意,我便翻阅起来。这一翻,又让我吃惊不小。它的总标题是《示范中学的制度建设》,分为“方略篇”、“组织篇”、“规划篇”、“管理篇”、“制度篇”,以下就是一项项具体的管理制度,共有230多项,数百印刷页!
  这简直就是一部管理大典!
  我浏览了一下内容,不由得一个疑问在心头泛起:这二百多项制度,是不是又在搞文牍主义?待我细看了一些制度后,我否定了自己的疑问,我发现这每种制度,十分必要,且订到了要害。管理这个“半万”人的偌大的中学,非得如此不可,何况每种制度定得那么精简扼要、要求具体,操作性很强。
  我是爱书之人,对书情有独钟,我一眼瞥见“图书馆管理制度”几个字,便细看起来,我看见,仅图书馆的制度就分为“借书证管理制度”、“图书赔偿制度”、“图书馆消防制度”三项。就说“赔偿制度”吧:对丢失图书,制度要求“一般图书按原价作2倍赔偿;参考价值较高、又不易添置的图书按5倍价赔偿……”
  这真订得细致、管理得到家了!
  这样的规定不是很入理、很符合实际么?至于图书馆的消防制度、借书证管理制度,不也是十分重要的么!
  因此,我敢说,制度管理在湘潭市一中已经“出神入化”,偌大的学校之管理,已摒弃了粗枝大叶的“老爷”作风!
  而这些,正是由学校“宪法”——《章程》派生出来的。眼观这两百多项制度,我喟叹道:这一种种制度和执行效果都是郭校长一班人和师生们的心血之作啊!“校宪法”的作用,在这里又一次得到彰显!制度管人,制度管事,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有力的印证。
  我不得不赞叹郭校长的“管理有方”!

  • 超前的理念

  夜幕低垂,繁星闪烁。夜深了,我还在书房里埋头读着教育理论专著。这是我的写作习惯,我觉得要写好一个领域里的人和事,就得熟悉那个领域的一切,包括理论的著述……
  猛然问,一位教育理论家的话跳入我的眼帘:
  “一个学校的校长,就是这个学校的灵魂。”
  我即刻想到国内一知名中学的校长说过的话:“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思想的领导。”
  我寻思:潭中今日的郭校长是不是学校的灵魂?郭校长实不实现了对学校的思想领导?
  答案是肯定的。
  这些日子,郭务强对于我在学校的采访给予了极大的自由度——我可以随便采访什么人、什么单位,而且时间不限、地点不拘,并且希望我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
  在校不几日,我竟听到了一个“神话”。有老师告诉我:郭校长在好几年以前,就提出了“和谐的激励”,强调要建设“和谐校园”,还提出了自己学校的“八荣八耻”呢。
  我不禁感到骇然:这是真的吗?
  于是,背着郭校长,我开始对一中的“八荣八耻”作细细追寻。
  他们的“八荣八耻”的内涵是:
        以一致与认同为荣,以抵制和消极为耻;
  以协调与主动为荣,以冲突与被动为耻;
  以尊重与信任为荣,以自大和怀疑为耻;
  以克制和自律为荣,以放任和他律为耻;
  以公平和正义为荣,以私心与杂念为耻;
  以平实和友善为荣,以浮躁与树敌为耻;
  以秩序与纪律为荣,以混乱与违纪为耻;
  以节约与效益为荣,以浪费与亏损为耻。
  看了这个学校的“八荣八耻”,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它是针对学校不良现象而制订的与中央近年提出的并不一样,但它与中央提的精神又有相通之处,它是学校的“土特产”,是从实际工作中独立思考的产物啊!但对其中的“以一致与认同为荣”是不是有些“强制认同”?有老师告诉我,这是对学校师生共同认定的与国家教育方针相一致的工作目标的纪律性要求。经老师解释,我释然了,对学校独特的“八荣八耻”我都能理解了。在释然的同时,这位老师告诉我在1998年9月郭校长代表学校党政在新学期致词时提出了学校的治校方略,这就是“理性的思路,刚性的管理,柔性的服务,和谐的激励”二十个字。
  谈起学校的治校方略,这位老师兴致更浓:“这是一套完整的治校方略,理性的思想强调治校思路的科学性,刚性的管理是说学校管理的原则性,柔性的服务是说学校管理的人性化,而和谐的激励则是强调对师生员工以激励为主创造和谐校园,是以人为本的高度体现!”
  这里,我对“和谐的激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不又是令人钦佩的“超前”理念么?这确实是郭校长在1998年9月,在众目睽睽的新学期开学典礼上的公开宣示中提出来的啊!
  老师们告诉我是在“和谐的激励”提出之后,为了使之具体化,才有了学校的“八荣八耻”。我终于弄清了这在当时具有创见性提出的理念的来龙去脉。
  今天社会的民主度大大增强,善于思考的公民,在各个领域有独特甚至超前的发现和创见都应视为社会进步的收获。何况在历史上,在今天,“英雄所见略同”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啊!
  在弄清潭中的“八荣八耻”和“和谐的激励”的提出及其关系后,我才去找郭务强进行印证。我夸他的“超前意识”。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说:“为了搞好学校工作,就得思考,就得对不良的现象提出对策,这,很平常啊!何况,这些理念的丰富、推行全校师生都有份啊!”
  郭务强就是这样谦虚地对待自己所做的一切。
  在潭中,郭务强教学教育理念之先、之新、之有效是有目共睹的。
  在我的写字台上,就摆有郭校长一本本公开出版的教育理论专著,诸如海南出版社出版的《转型时期中学教育研究》、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校长网约》、《校长新视野》、《和谐的激励》等二百多万字的作品,我细读了他的部分教育论文,觉得每篇都结构完整,逻辑性强,论证得体。他的文学作品文字优美,形象生动,比如他写的拜访启功先生的散文《我在启动先生家里做客》,就堪为佳作,这篇文章不仅为国内几家大报刊载,还被收入各种文摘,得到了有关专家教授的高度评价。
  我体会到,郭务强办学理念之新,著作之丰,均得益于他的勤学、博学。为“印证”我的“体会”,2007年4月12日我“突访”郭家。我是在他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提出到他家“参观要求”的。他答应了,只是说“家里稀乱的”。
  进到他家里,我并不觉得乱,倒是他家厅的茶几上横七竖八堆满了书,这倒有些“乱”。我饶有兴味地翻阅起他正在读的这些书来。其中有《论语》、《坛经》、《美丽课堂》、《会说话的汉字》、《中华文化传承》等等。看来,几乎本本不离他的教育行当。然而,当我巡看他那壁立于三间房中的书柜时,我竟然发现了一本三年前出版的电视专题片说解词著作,是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书名《独领风骚》,这是一本充满诗意的解说词专著。郭务强告诉我,他看了。因我对此书太熟悉了,便考他:你最喜欢哪一章?他随口说:冬天的歌。为什么?写了毛泽东坚毅的奋斗精神。你看,一位中学校长,在广泛阅读中,连国内电视片的优秀解说词也不曾放过,也读得那么认真,可见他涉猎之广了。这就是我这次“突访”的最大收获。
  他不仅自己搞教育研究自己写,而且动员老师们多研究多写,他的动员成效显著。你看!由他主编的学校每年出版一本的教育教学暨理论文集,至今已出了数本,它们是《探索的足迹》、《智慧的积淀》、《教研的天空》、《教育的风华》等,它们汇集了全校教职员工理论研究的心血,已达五百万字之多!他还鼓励并从资金上支持老师们出书,至今老师所出的专著、作品集已有10本之多!我翻阅了这些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著述,深深感到,潭中正在吹拂一种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的研究之风,它正在并将继续提升着潭中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
  这一切,都与校长的办学理念息息相关的啊!
  在潭中,学校领导干部与老师们是和谐的、是生气勃勃的,老师们与学生也是和谐的、生气勃勃的。这样的人际氛围难能可贵。而郭务强与师生的关系又融洽得令人羡慕。老师们说他“没一点架子”,是“十分随和的一校之长”。一次,他在教师大会上说过一段这样的话:
  他问大家:一个学校是先有学生还是先有老师?
  老师答:自然是先有学生,再有老师。
  他说:对,是先有学生,再有老师,学生是第一位的,所以好多词语都是‘学’字开头,如‘学习、学问、学报、学术、学籍……’,很少有以‘师’字开头的。因此,老师应好好地为学生服务,不讲价钱。
  他又问:在老师和校长之间,是先有老师还是先有校长?
  大家答:当然是先有老师才推选出校长。
  他说:这就对了,校长是最后的,是仆人,是师生的仆人。
  他这样说,很幽默,但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就是他把自己摆在“最低的位置上”,赢得了老师们真诚的拥护和信任。

  • 素质教育辉光熠熠

  常言道:一滴水珠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对于潭中的素质教育如何,我极其想窥其真貌。多日徜徉校内,似无可得。但转机又来得那么迅速,真使我从“一滴水”窥见了潭中素质教育的“辉光”。
  那是4月5日下午,国家级科学家潘习哲教授在潭中举办科普讲座。我放下已预约的采访,挤进学校百年纪念报告厅,成了一名忠实的听众。因为我从小一直对高科技感兴趣,曾经一度想学理工,加之我眼下的采访任务促使我更迫切地想了解潭中学生学科学的氛围,于是如此积极地“挤”进了报告现场。
  下午3时整,头发花白的潘教授在学生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讲台,他讲的主题是:遥感在你身边。这是卫星技术,可谓当今的高科技。
  潘教授到底不愧为是中科院的资深科学家,他一口流利的北京话,清晰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很快把在坐的广大学生带进了卫星遥感技术的殿堂,加上讲座配上了彩色幻灯片,边听边有图看,因此,深奥的技术变得通俗易懂。
  潘教授从卫星遥感的几个基本概念讲起,什么“像元”、什么“分辨率”,进而讲到卫星分类、遥感作用,等等,等等,其间还穿插了有趣的故事,一堂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课在不知不觉中就这样过去了。
  讲座结束之前,潘教授留下半小时让学生们提问。一时间,报告厅寂静下来,学生们转头互相观望,似乎都在等他人发问。这时潘教授诱之以“利”,他举着手里的一只墨绿色小纸盒说:“同学们有哪位问题提得好,我就把这枚中科院的院徽送给他。”
  他这么讲了之后,台下仍是一片寂然。此刻,我这个外来客真有些着急了,难道湘潭的学生就这么没有思考能力?大厅的沉默让人难耐。就在我开始有些焦躁的时候——大概五分钟之后,终于有一位男同学举起了手,他问:“请问教授,有不有技术能干扰别国卫星对中国的探测?”潘教授作了回答,并评价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新课题。”尔后,又一位男同学发问,再后是一连三个女学生发问,提的问题是遥感技术的发展、太空垃圾、遥感技术管理城市、卫星能否遥感潜艇等问题……大厅一改开始时的沉默,气氛越来越热烈。我原来的担心一下子烟消云散。等五位同学问完,台下已是举手如林。潘教授说:下面是最后一个问题,就把机会给坐在后面的同学吧。话音未落,坐在最后面的一个小个子男同学边举手边跑上前去,跑到舞台边接过话筒发问了:“潘教授,我提一个问题,地球是转的,卫星也是转的,那为什么卫星拍的地球照片那么清晰?”
  潘教授笑着夸奖说:这个同学的问题提得非常好。接着他用“相对静止”等几种理论作了回答。答完,他问那位同学:“你读几年级?”同学答:“初一”。潘教授更感动了:“读初一,就能这么想问题,不简单,不简单!还有其他高中同学提的问题也非常好,可见你们学校的素质不一般哪。今天这枚徽章,我就送给这位年纪最小的同学!”台下热烈鼓掌,我也使劲鼓起掌来。
  我是这次科学讲座从头到尾的忠实听众,也作了“忠实的记录”。这次讲座,潘教授的讲课使我受到高新技术教育,更让我受教育的是潭中学生的素质体现。我想不到这些听课的高二以下的学生,提的问题那么有深度、那么有想象力!何况事前他们根本不知道科学家来潭中要讲什么主题!从学生的提问题让我看见了潭中素质教育的过硬之处。
  那时刻,我忽然想到,1999年上学期潭中一位初三学生段思午,在北约空袭南联盟时,于4月18日在《湘潭市一中》报上撰写了《我看北约空袭南联盟》一文,很有预见性地指出:美国空袭南联盟,其矛头直指正在崛起的中国。文章发表后刚刚20天,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五枚导弹袭击我驻南大使馆。上海、长沙等地校友于5月12日前后打电话到学校,在表达对北约滔天罪行无比愤慨的同时,惊呼少年娃娃段思午深刻的政治洞察力和敏锐的政治预见力。过后不久,到学校视察的省素质教育评估团在看了段思午的文章后赞不绝口,说:“后生可畏!”
  素质教育提升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特的发现力、判断力,这是任何呆读死背死考所无法比拟的啊!
  大家都知道,由于众多重点中学之间的激烈竞争,如今湘潭市一中的生源优势已大不如前,这从学校提出的三个转变之一的“变生源优势为师资优势”就可看出。在积极践行素质教育中,老师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后来,我把我在科学讲座上所见所闻告诉了郭校长。他当然十分欣然,但眉宇间的动态表明他似有所思。我明白,这是他久已有之的对素质教育的思考。
  我说:“潭中的素质教育是有光荣传统的。”
  他仍表示欣然。
  不用我多说了,自1902年潭中创办以来,出了多少仁人志士,出了多少科技、文艺人才,经百年校庆清理以后,他心中基本上是“一本册”:
  那在“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三个点火的湖南人之一的陈大榕就出自潭中,还有革命先烈杨昭植、罗亦农,艺术家吕骥、黎锦明以及许多科学家和政府官员;解放以后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有潭中学生,在抗美援朝的英烈里,在祖国高科技事业的专家行列里,在国家级艺术家的队伍里,都有一大批有名有姓的出自潭中的知名人物。算起来有上万人之多!
  我还晓得,解放前的潭中,将当时政府颁发的教材,置于高阁,而教自编的国文教材,其教学的自主性、以培养学生真正的学习能力为要务的卓识和气度,堪称一绝!
  对于“应试教育”的弊端,我和郭校长均有同感。在他的办公室,我对他说,我记得我省一位老省长曾在衡阳市作过一次调查,发现某校高二学生人均共有56.5本书,约560万字,其中必修课19本,约243万字,基础训练27.5本,约280万字,人民教育出版社选修教材10本,约118万字,一个高二学生一年要读500万字的书,如此算来即便是用看小说的速度,每天也得看3万字(除去节假日),这个负担重不重!
  我还说,一切向分看,学生除了背课文、做题,其他什么也不会,将来到社会上怎么生存?我听说有高分学生考进大学还不会穿衣服,不会与人打交道,长此以往,我们的国家将会成为什么样的国家啊!
  郭校长接着引用一位知名教育家的话说,看一个国家五年后会怎么样,看看现在的大学生就知道了;看一个国家十年后会怎么样,看看现在的中学生就知道了!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不好好把握孩子的今天,国家就没有未来或没有好的未来!
  这正是国人的心灵之痛!正因为如此,郭务强从1998年起,就狠抓了学校的素质教育。
  “你们有哪些作法?”我急切地问。
  他稍稍思索一下,掰开手指头一一说与我听:
“这可是个系统工程啊!第一,要创新办学思想体系,构建素质教育导向机制。办学思想决定办学方向,我校的办学思想体系概括为一个宗旨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明确两个目标,一是学生培养目标,使学生经过学习,成为‘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全面发展’的人;二是学校发展目标,建设‘校园美、校园好、高标准、高质量、有特色’的新潭中,第二,创新内部管理体系,构建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第三,创新教育教学体系,构建素质教育的操作机制……第四,创新队伍建设体系,构建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
  读者诸君,为节约你们的时间,恕我在此不一一详列他们的具体措施了(若要写出我得另加几千字不可)。
  对于文化知识学习,郭校长的思路是清晰的,他声调铿锵地说:
  “我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与提高教学质量并不矛盾,我们老师在改革教育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功夫,使高考成绩做到水到渠成……”
  他把眼光投向窗外的校园,似乎在极目远眺,他沉吟着:
  “如果一个学生毕业后,对学校的记忆,除了考试还是考试,那这个学校的教育是成功的吗?显然不是。”说到此,他笑了,“我们办的学校,应当在毕业生的记忆中,除了上课,考试,还有篮球场上的欢呼声,校园里的歌声,体育场上的呐喊声,以及晚会上精彩的艺术节目,实验室的喜人发现,有趣味的科技制作,还有老师的震撼心灵的讲话,有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真诚和友谊……”
  很明显,这就是郭务强的办校目标。1998年9月郭务强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发出“坚持素质教育不动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口号,十年来,潭中在素质教育上孜孜努力,用尽心力,那有何效果呢?
  还是让事实来作答吧:
  坚守教育理想,坚持探索高质量素质教育之路的潭中师生在“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特长明显、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的旗帜下取得累累硕果——
  其一,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凯歌声中,水到渠成的高考业绩,无疑在全市人民心中熠熠放光:就以2006年的高考成绩为例:这一年潭中应届考生总分600分以上的上线人数达56人,占参考人数的12.55%,一、二本上线率高达71.08%(不含省外高校音乐、美术专业上线学生),理科最高分庞科686分,文科最高分成姝妍达662分。理科考生庞科、范阳都被北京大学录取,本届成绩名列全市前茅。
  其二,在“全面发展”的旗帜下,潭中学生不读死书,学校为有各种爱好和特长的学生搭建了各式多样的舞台,如文学社、通讯社、演讲团、摄影社、舞蹈队、合唱队、器乐队、书法组、美术组、科技制作组、无线电测向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火如荼;学校每年举办的校内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是各类人才比试的盛大赛场,有的人才就从这里脱颖而出。
  也以2006年为例:这一年学校在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中荣获组织奖;2006年12月学校被29届奥运会组委会、国家教育部授予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荣誉称号;同月在全国首届中学优秀校内报刊评选活动中荣获最佳校报一等奖;高三学生唐文博在2006年全国中学生生物联赛中获一等奖,刘静等5人获二等奖;高二学生李俊裴在23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获三等奖;高三学生彭渤获2006年度全省高中数学竞赛一等奖。在体育运动方面,在参加省十届全运会中,学校参赛代表共获170多分,为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湘潭代表队“保四争三”的目标,立下汗马功劳,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赞扬。
  在艺术表演方面,学校选送的舞蹈《森林·水车·菩提树》和《变奏·走出黑白》均获省中学生文艺汇演金奖。在全国宋庆龄少儿发明参赛评比中,学校选送的韩卓毅等十位同学的十项发明:碎玻璃捡拾器、高楼安全跳生装置、便利清污器、防抄袭答题卡等均获优胜奖……够了,够了,这一年全校在各级各项比赛、竞赛中共有300多人次获奖,是学生在向“全面发展”目标迈进的丰收年!闪现了潭中素质教育的璀璨辉光!

  • 教学教研绽奇葩

  是蜡烛,他(她)们在这里燃烧得淋漓痛快;

  是园丁,他(她)们在这里洒下欣悦的汗水;

  是摆渡工,他(她)们在高亢激越的歌声中把孩子们送上色彩斑斓的知识彼岸!

  在潭中徜徉数日,我体会到这里的老师们,就是这样的蜡烛、园丁和摆渡工!

  潭中的老师们被学校视为兴校之本,高度信任他们、尊重他们、关怀他们,因而他们的精神是振奋的,工作是勤奋的,气势是奋进的;他(她)们怀着诗意之感,用十八般武艺为祖国的未来辛勤劳作着。

  4月9日,星期一。这天我起了一个大早,从河东板塘地区赶往一中操坪。你猜我去干什么?去看潭中每逢周一的升旗仪式。我悄悄地去,悄悄地看。你看我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在7点30分左右,急速奔向操场的老师和学生,我更看到了站得齐齐整整的十纵队的教师队伍。我感叹了,这教师中有老有少,他们的“整齐度”比学生来得更快、更规范。我看见,许多学生见老师的队伍如此规整,他们的队伍也很快与老师“划一”了。

  这就是表率作用,尽管这是在一件小小事情上的表率。

  “举止为范,尽心尽力。”这就是我对潭中教师从业精神的直观感悟。但我希望获得更深层次的感悟。一个中午,我向郭校长提出了下课堂听课的要求。

  他说:你随时可以听,而且随便听哪一位老师的课。你愿意听文科还是理科?

  我答:文科。

  当时,有人在旁插了一嘴:下午第一节有高三的作文讲评,还有语文复习课……

  我曾在中学教过语文,也辅导过作文,老师上作文讲评课,一般难以达到像讲正课那样的丰富、生动。通常是抽几篇好的作文念念,逐篇评点评点,颇为机械。鉴于此,我选了听“作文讲评”。

  下午二时,学校教研室的吴老师把我送进了一间教室。上课铃响了,一位中等个子四十来岁的男教师走上了讲台。

  讲评课开始了。

  男教师说:“上次我们的作文题是论说文《生活如……》,对于论说文我们重要的是要用实例,用正反的实例进行论述。要论证好,就得好好布局谋篇。”

  男教师在黑板上写上“布局谋篇”四个字。接下来,他从学生上次作文中归纳出“开头方法五种”、“中间论述方法三种”、“结尾方法三种”。随着教师的讲解,黑板上渐次出现了一幅奇特的图画:

  在一水平射线下,“挂”着五只“葫芦”,第一只葫芦上写的是“开头”二字,接连几个“葫芦”标上“1”、“2”、“3”、“4”,在数字下又用一反括号围上,下面写上“例证”二字,最后一个“葫芦”上写的是“结尾”两字。

  这幅示意图并非是一次“画”成,是随着讲课进程,一步一步“画”成的。如讲作文“开头”的“葫芦”,教师就列举了五种较好的方法。他是讲一个方法,“定格”一只“葫芦”。这样既讲清了如此写法的优势,又给学生(包括我这个临时听课的学生)加深了印象。尤其是教师在讲论述方法的“4只葫芦”时,给予了理论的指导:论述时一定要把事例分开;中间要有议论段;要使事例形成罗列式结构,千万不能用同一类例子……讲得十分精辟。

  只有在这时——在讲了上次作文规律性的东西之后,男教师才进一步总结:“上次作文有8个同学在50分(满分60)以上。现在推荐佳作——请黄河清同学念自己的作文。”

  黄河清走上讲台,她念了自己的文章,她的题目是《生活如画》,将画作为议论之点。

  黄河清的文章写得文采飞扬,论述生动。

  尔后,是教师从开头到结尾的分段述评。评完黄河清,又评唐文博的《生活如花》。

  评点了两文后,教师重点谈了排比句在论说文中的重要作用和运用方法,就排比如何扣住主题、在文章什么位置用排比、如何运用排比巧妙过渡……等等。刚讲完“排比”在论说文中的作用,下课铃就响了。老师对时间的把握真是恰到好处。

  整个作文讲评课,教师显得轻松自如,且有师生互答,佳文朗诵,教师还不时有幽默话语口出,引来一片笑声。

  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讲过作文讲评,对比如今,我觉得语文教学是大大发展了!这些年,我虽不再从教,但对中学的语文教学,我一直关注着。对今次这位男教师的论说文的讲评课,我的感悟是:阐述了规律,分析了要点,评点了佳作,突破了重点。这最让我动心之处是最后一点,把写论说文的语言表现方法之重要手法——排比句的运用讲深讲透了。听这样的课,就像上一堂动人的文章欣赏课:有图示,有佳文、有分析、有提示,还有浓墨重彩的压轴戏——作文关键点的讲解、演示!

  课后我向两位学生要来他们朗读过的作文,再细细一读,果然十分精采。学生作文的精采就是教师获得的硬梆梆的教学成果啊!

  这样的课以后我又随到随听了党委书记王昕和其他老师的课,不做作,很实在,有效果,说明学校提出的“向45分钟要质量”已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落实。“课堂教学”,这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翼,同素质教育的其他“要件”之翼在潭中起飞了!我由衷地感到振奋和喜悦!“向45分钟要质量!”是潭中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紧抓教学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学校领导班子紧抓不放的重要工作环节。

凡  事就怕认真。副校长杨翠英告诉我,潭中创教学品牌,以教学为中心不停留在口头上,学校领导班子都“沉”到第一线抓教学,校级领导,每人教一门课、下一个年级、蹲一个教研组,没有“吊手干部”。她从郭校长除负责全面领导外,还上政治课,又下毕业年级,还蹲理科和政治两个教研组的点数起,一个一个地数,最后数到她自己也是既教地理课,又下六个年级组(因她管全校教学),还蹲一个地理教研组的点。果真如此,校领导的工作全落实到了教学第一线!

  “就这样,校领导把每个年级和科目都管了,全校教学情况,领导了如指掌,领导到教学第一线,老师也倍受鼓舞。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还成立了教学攻关组,发现问题,及时开会,及时解决。”杨副校长说。

  学校领导,像这样把自己“钉”到教学第一线,我还第一次听说!

  杨副校长还告诉我,他们的教学始终与教研并行,所谓“通过教学开展教研,通过教研促进教学”就是他们学校的一大特色。

  是啊,潭中的教研活动像植物的根系入土那样,深入到教学与管理的方方面在;所研究的课题,均来源于课堂来,来源于管理实践,大多情况下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课题,针对性极强。

  比如,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点,他们则重点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有计划地举办公开课、研究课和竞赛课,通过听课、评课、说课提高全校课堂教学质量;他们还改变教学方式,带学生深入大自然、深入企业、街头和商店,开展课堂改革研究……蓬蓬勃勃的教研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推动了全校教研活动朝广度和深度发展,近几年来,全校老师所撰写的教研论文就有数百篇之多,获奖论文在百篇以上,受到各级专家的好评。

  那次作文讲评课后,我曾问学生,你们的老师叫什么名字?

  “廖德辉。”学生答。

  我记住了这个名字。

  在以后的采访中,我又了解到这位已从教十九年的廖德辉老师的许多事迹。他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更加丰满起来……

  廖德辉老师博览群书,对所教课程进行创造性思考,每晚他家书房的灯光总在12点以后才熄灭。脑汁、汗水的付出,成就着他。在语文课的教学上,他即学习叶圣陶等教育家传统的教学理论,又借鉴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等人的成功经验,再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变讲堂为学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形成了独特、严谨、务实、有效的教学风格。他先后6次担任高三毕业班教学工作,所教科目,在毕业会考中,合格率为100%,在高考中,均取得超省平10分左右的显著成绩,引起了全市同行的刮目相看。他从1996年开始教高三,已为清华、北大输送了7名优秀学生,语文成绩都在120分左右。廖老师还曾担任了12年的班主任,总结了“知、导、范、勤、严”五字带班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治班的科学管理办法。人们评价他是“优秀教研型”加“优秀管理型”的“复合型”老师,两次被评为湘潭市优秀教师,被市政府记二等功!

  在潭中,像廖德辉这样的教师数不胜数:

  周有达,这位教研室主任,又是《湘潭市一中》报主编、高级教师,他既是化学教学的高手、“中国化学学会学科竞赛培训选手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又是全校教研工作的领头人,是学校“教研标兵”荣誉获得者,工作那么多、时间那么紧,但都在他忘情的投入中成就圆满、高质的工作业绩,赢得全校师生的赞赏;

  李建文,年过五旬,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还兼班主任和年级组长,对繁重工作从无怨言,曾被评为市“十佳班主任”。2005年,担任高三年级组长,带领高三的全体老师和同学,克服困难,创造了本科上线率66.84%,录取率85.30%的佳绩,夺取了高考的胜利,为学校赢得声誉;

  邓春梅,青年教师,湘潭市第三届“希望之星”青年优秀课比赛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并当选为市第三届“希望之星”优秀青年教师标兵。她以独特的教学方法上活了地理课,在全省地理优质现场比赛中,荣获全省唯一的特等奖,被誉为“全省地理教师中一朵奇葩”。她的班级管理独树一帜,其经验在全校推广;

  ……

  潭中的优秀教师,灿若群星,令人仰慕。还有许多没有冠以“优秀”之名者,也功莫大焉!是他们组成了潭中高素质、高奉献的教师铁军。我们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潭中何以能形成一支有素质、有能力、能打硬仗的教师队伍,这与学校领导的远见卓识的教师人才培养不无关系。在郭务强和老师口中我时常听到一些新鲜词汇,如“教师发展本位”、“教师校本培训”等等。一问,才知是与教师的培训有关!

  啊,在潭中,青年教师既是园丁,又是幼树,他(她)们被老园丁在细心培育着。

  为了使名教师后继有人,潭中开展了“名师工程”、“青蓝工程”,新调入的青年教师与老教师都要在庄严、隆重的拜师仪式中,签订《师徒合同》——新教师一入校就被纳入“未来名师”的培训计划内。其中,对全体教师有全员参与的“校本培训”使年长教师也与时俱进,增知不辍。

  我还发现,“和谐的激励”在教师们身上也效应昭昭。学校设有对青年教师的“希望之星”竞赛奖、“十佳青年教师”奖,还有对全体教师的“十佳班主任奖”、“教研标兵”奖,等等。从基础的“希望之星”奖,往上推及的一个个奖项,形成了“激励金字塔”。这闪烁着进取的精神之光的“金字塔”,催人奋进,激人登攀,她形成强劲的精神原动力使潭中名师辈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长盛不衰!

  • 让德育旗帜永远鲜艳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论及学校的德育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把学校德育摆在至高位置。

  潭中自诞生之日起,就高举德育之旗培育人才、造就人才。无论在国运衰颓、国难深重的岁月,无论在阳光普照、除旧布新的新中国,潭中都有一大批勇于为国牺牲、敢与恶势力抗争、乐于吃苦奉献的学生走在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的最前沿,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一荐接一荐地奋斗着,用智慧、血汗撷取着胜利的硕果!

  我接触过许多白发苍苍的功成名就的“老学生”,他(她)们对我说:

  “当时我们这些细伢子、细妹子刚进潭中,就受到老师严格的道德教育,教我们要有天下为公、勤劳朴实、严守纪律、乐于奉献的品格,教育我们诚实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好品德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形成的……”

  这些“老学生”的话,使我有了细细体味潭中学生品格现状的“尺码”。

  这又使我想到了那次升旗仪式的早晨我对学生的“突访”。快到升旗的时间了,我站在学校门口,眼望着可爱的、洋溢着青春朝气的孩子们纷纷涌向学校。门前渐渐有些冷落了。就在这时,一辆“的士”急驰而来,在校门口嘎然停住,一个十二、三岁、穿一中校服的男孩从车上匆匆下来,我走上前去截住他,介绍了我的身份,并告诉他不要着急,离升旗仪式还有五分钟。我问他从哪里来,他说是从中心医院来。又问,为什么坐出租车?他说,他爸爸病了,去送他喜欢吃的早餐了,怕迟到就急忙搭“的”赶来了。我问,家里父亲病了,可以请假迟一些来。他说,他不想请假,能按时来就尽量按时。我问:为什么?他说:我不能拖一个班集体的后腿,班上也有纪律要求。

  我又截住了一位骑自行车来的女同学,她为踩车已把衣服汗湿。他告诉我她住在火车站那边,也因为有急事去了,怕迟到,所以拼命踩。其原因也是为不影响全班的纪律和荣誉……

  我还问了几位同学……

  我这“突访”的事,看似小事,却传达出一个大的信息:他们都是懂得严守纪律,珍惜班级和个人荣誉的人。这样的人,在国家这部大机器中,一定会成为熠熠生辉的“锣丝钉”(尽管有人对这个提法有异议,但中西方教育都有“忠于职守”一条),须知干任何事业“只有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小事见真功。这些日子,我总沉浸在市一中德育之歌的优美旋律中……

  我走访师生,阅看他们的德育规划和执行记录。我深深感到,潭中在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着严格,有序的德育教育。比如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人育德,德育人人”,“以德育德,事事育德”的基本要求,规划了“规范、创优、示范”的三级德育目标。

  他们狠抓常规管理,建设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考风。

  为了使德育入脑入心,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修德、炼德,提升道德水准和道德观念。

  多年来,他们坚持开展以下活动:

  “一升”   (升国旗仪式)

  “一训”   (新生军训)

  “两校”   (少年团校和青年业余党校)

  “两会”   (家长委员会和班级管理研究会)

  “三岗”   (共青团纪律监督岗、少先队礼仪示范岗、校园文明监督岗)

  “三节”   (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

  “四地”   (传统育德基地、警民共建基地、劳动教育基地、高科技教育基地)

  “四育”   (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

  以上的活动方式,我之所以将它们以“诗”的形式排列。因为我觉得它们就是别具深意、令人仰止的“德育之诗”!

  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一中的德育教育享誉省内外!

  然而,更使人惊叹的,是他们对德育教育内容,按年龄特征“对症下药”,目标具体。

  请看:

  初一年级以养成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初二年级以青春期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为重点;

  初三年级以心理健康与正确的学习态度为重点;

  高一年级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重点;

  高二年级以诚信、守纪道德教育为重点;

  高三年级以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教育为重点。

  以上就是潭中按不同年级开展的“德育重点之战”,当然在突出重点之时,“非重点”也不得忽略,有时也因事制宜,“非重点”也变为重点。

  就这样,一项一项的十分宝贵的德育养料,随年轻学子的成长而汩汩流入学子的心田,成为他(她)们人生优秀品格较为完整的“先期组成”。

  肥沃的土壤必然育出引人注目的奇花异卉。非同寻常的德育工程,必将孕育出非同寻常的优秀学子。

  这里,我把被称为“刚强男孩”的高一学生喻达的故事同大家说说。

  我是在喻达紧张的学习间隙见到他的。这是一位皮肤白皙、文质彬彬,个头近一米八的瘦瘦的学生,说话文雅,似乎有些内向。我同他进行了一番交谈。我们谈他的家庭、他的学习、他的锻炼……他声音细细的,对自己已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事轻描淡写,然而,在我的心海中,却荡起了巨大的波澜。这位看来很文雅、又还稚嫩的17岁男孩却经历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人生击打”……

  每个人一出生,他(她)的“人生背景”被各种颜色衬托着。毫无疑问,喻达出生在一个有鲜亮底色的家庭里。父亲是大学教师,母亲是市政府某局干部。像所有被称为“幸福家庭”的孩子那样,喻达一出生,便进入了“蜜糖罐子”。

  从幼儿园到小学,他真是一路鲜花一路歌,成绩优异,被誉为“尖子学生”。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他11岁那年,他慈 爱的母亲因患肺癌猝然去世。他一下子成了“冒娘崽”。如此小小年纪就尝到了失去母亲的巨大痛苦。想起曾经给他心灵温暖,给他舒适生活的妈妈,他泪水难干。好在还有爸爸,在爸爸和亲友的关照下,他的生活、学习慢慢回归正轨。

  然而,万万想不到的是,就在两年后,当他跨入一中益智初中的大门以后,无情的“上天”又一次给他以更加沉重的打击——他的爸爸又因鼻咽癌而撒手人寰!

  两年之内失去双亲,这对一个13岁的孩子是多么残酷的事啊!小喻达的生存环境倾刻从天上跌到地上的泥沼之中!

  他整日怀想爸爸和妈妈,整日与泪水相伴。虽然有在科大当临时工的姑姑照顾他,虽然他每天还去上学,可当同学提到爸爸妈妈,他就痛苦极了。特别是有一次有个同学提到同爸爸妈妈去旅游的趣事时,他嘴咬衣角,泪水盈眶,不能自已。

  小小年纪的喻达陷入了沉沉的痛苦之中。他以无止境的看电视、上网来排解苦痛。学习渐渐走下坡路。班主任、老师们和同学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采访中,管德育的政教处主任李光明告诉我:“为了使喻达把伤痛转化为动力,我们采取了两大措施,一是在经济上进行帮扶,把扶助资金落在他头上,对他的学费实行全免,二是对他进行‘精神扶正’,要求有关的老师,包括政教处、年级组长、班主任责任到人,找他谈心,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组织他参加集体活动,同学们也动员起来……”

  采访中,我知道,在那段日子里,同学们邀他打球,讲故事,因为他一向成绩好,找他研究题目的同学也不少……

  那个阶段,根据德育教育安排,喻达所在年级正在进行“养成教育”,老师突出地讲一个人要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在挫折和困难面前要坚强。这德育课正对应了喻达的思想困扰。

  一天,一位老师和喻达聊天,跟他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故事,讲保尔在重大伤残以后的拼搏事迹。末了,那位老师说:人哪,往往要经历人生“苦旅”,坚强的人在“苦旅”中愈挫愈通,把“苦旅”当作人的生命的一次升华,经过苦斗,最终让生命放射出更灿烂的光华!

  老师的话,深深地打动了他。众人的“高境界提醒”,使小喻达的精神状态发生重大逆转。

  他又重新振作起来。第一步最难做的是对电视、上网诱惑的摒弃,变得坚强的他,只要一有沉迷电视和上网的苗头出现,他就罚自己在科大操场上跑五圈,用拼命的跑来转移对电视、上网的“依恋”。他成功了!对自己经济的困难,他总眼睛向下,想更困难的同学,没有钱买疯狂英语的书籍,就向同学借来抄,借磁带录,结果他比有书的同学背英语还背得好。他曾对许多同学说:“学校使我受过打击的心灵又变得健壮、充实,即使再有重如泰山的磨难,我也有勇气去承担!”

  他说到做到。如今变得心灵充实的他,学习成绩仍然名列前茅,初中毕业会考,更以750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湘潭市一中高一宏志班,被评为“三好学生”。就在我在潭中采访的那几天,又一喜讯传来:喻达和本校另一位同学杨浩,在全市“投票海选”学生标兵的活动中,又以全市的高票,当选“湘潭市学生标兵”!

  喻达终于实现了“精神的飞跃”;喻达的感人事迹是潭中道德教育催放的一朵绚丽之花!

  潭中把关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定为“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关注“德困生、学困生、家困生”(即:思想上有困扰、学习上有困难、家庭处于困境)这三个弱势群体。对喻达的关怀,也体现了对即将滑入弱势行列(思想上有困挠、学习有些松动、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帮扶典型。对“家困生”,多年来,潭中共筹集助学资金50万元,帮助许多家困学生渡过难关。使我惊讶的是,我在翻阅救助名单时,发现学校2004年8月把从省财政厅争取到的专项扶贫基金5000元,转给特困生唐文博一事,联想到早几日听作文讲评课,廖老师极为赞赏的两篇作文中,就有一篇是唐博文的,由此可见,潭中的扶贫工作已在学生勤奋求学上得到“回报”,这可谓“善有善报”了!

  潭中还把援手伸向校外,2003年,校长郭务强主动接纳市福利院孤儿社迎春,对她的学费等一切费用全免,并施以积极教育,高考中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高校,成为全省福利院走出的第一位孤儿大学生,被传为佳话;还有特困生庞科,原在县区中学,也是学校主动接纳进校的,除学费全免外,对他的书籍费、学杂费、住宿费分文不收,让他专心致志学习。结果,在2006年高考中以676分的高分,考取北京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在校内外引起极大反响。

  今日潭中,在抓德育各项工程时,还注重德育科研工作,全校老师的德育论文已达数百篇之多。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世界的顶峰,离开理论思维是不行的。潭中就是这样,他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在理论思维中推行,推行后又在理论思维指导下进行总结,以推进未来工作的实践。德育工作也正是这样。我们相信,有先进理论思维引领的潭中德育将搞得更好。

  愿潭中德育的旗帜永远鲜艳!

  • 辛劳潭中“后勤人”

  走进市一中校园,簇新、高耸的教学大楼、现代的体育馆和科技楼……一一映入眼帘,其建筑的新颖、雄资让人精神一振,伴着这些建筑的丛丛绿树、片片鲜花又让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

  有人曾说:打造美环境见功力,维护环境美需气力。

  这么多日,我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近五千学生的频繁活动中,却未见到一片纸屑、一点痰迹。我想到了潭中的“后勤人”。是他们在维护着潭中的环境美,然而,潭中的后勤人不仅仅维护学校环境之美,而且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和努力,为百年名校的教育教学的日趋增多的新成果,添上自己别具一格的华章。

  人们关注着他们的工作。我也亟想了解他们的劳作风采。

  那几日我看见在教学大楼的左边有一个窗口,窗楣上写有“后勤服务报告点”的字样,字下有服务电话(2525777)。

  4月4日上午,我特地来到“服务点”旁边,作现场“观察采访”。等了好一会儿,不见动静,但到一次课间休息时,一个初中学生模样的男孩走进了报告点办公室。顷刻,一男青年随男孩走了。又过了一会儿,电话铃响了,一个中年男子接了电话,一放下电话便背上工具袋出门去了。我悄悄尾随着他,他上楼我上楼,他拐弯我拐弯,最后他走进了2005(08)班,拨开喧哗的学生,拿出木工用槌在一只木门上钉将起来。他三下五除二地把木门修好,离开了。

  下午,放学时,我又走进服务点,说明来意,问他们有不有服务记录,他们说有,忙递给我。于是我看到了下面的记录——

  时间:4月4日

  报告单位            服务项目               完成情况
  益智87班            修灯管                  当天完成
  高二2005(08)   修讲台、木门         当天完成
  高三(4)班         修教室灯管闪耀      当天完成
  16栋401房            装窗户玻璃            当天完成
  ……

  我统计了一下,4月4日当天服务项目7件,均在当天完成。我再翻了前几日的,每天都有几件报告,但均一一作了处理。

  我有些感动:这就是服务啊。服务点一位男青年告诉我,他们“点”有5个人,就负责全校79个班以及学校办公楼、家属区等范围的服务工作,每个人都懂多种修理业务,工作十分顺畅。

  是啊,他们工作的顺畅,保证了学校运作的“顺畅”!

  几天后,当我把在服务点的所见所闻告诉管后勤工作的刘国强副校长,并加以赞赏。可刘副校长却摇摇头:这算不得什么,这还叫被动服务,而现在我们在这“被动服务”上又加上了“主动服务”。

  我问:什么是“主动服务”。

  刘说:从2005年起,我们要求每个后勤人员联系一个年级、一个处室,做到事前服务,每周至少下班级、处室一次,发现隐患及时排除,比如我们的钟楼旧教室,有块天花板要掉下来,那就不能等它掉下来才去修,而要在要掉之前就去修好。

  他们就是这样防患于未然!


许多老师告诉我,学校的后勤部门,特别注意排除安全隐患,他们给我讲了几个小故事:


  其一,学校新建的篮球场,原来按常规用一般的钢丝围栏围起,但后勤部门的领导几经琢磨,认为这不妥,一般的钢丝有硬度,学生碰上去容易受伤,所以立即改为喷塑钢丝——软网;


  其二,篮球场的大门原来用挂锁锁门,因挂锁锁时门与门的结合部装有凸出的钢片,学生碰上去同样会受伤,为了安全,把挂锁废掉,改用链条锁,避免伤害的发生;


  其三,师生饮用水是矿泉水,后勤部门每月要求送水方把卫生防疫部门的水质检验报告送来,经验核后,方可放行入校;


  其四,年年及时搞防雷检测,避免雷击伤人;


  ……


  这些事情,都是他们默默地、认真地做的,这些看似小事的事,实际上体现了学校领导和后勤人的“以人为本”的高尚理念,是为维护学生、学校安全而做到“于细微处慎把关”,其用心何其良苦啊!


  “最用心良苦的要数刘校长!”老师们如是评价自己的领导。


  瘦瘦高高的刘校长,两眼有神,说起话来声音有些沙哑。他是华中师范大学正牌本科生,地理课老师。用他的话说是“90年代初服从领导安排搞上后勤这一行”。其时,他是高三“把关老师”,已送了一届毕业生。“既来之,则安之。”他就这样一气当了十多年总务主任,到2002年当上管后勤的副校长。


  说他用心良苦,毫不为过。大到“后勤理念”的思考,小到上述为爱护学生采取的种种“后勤行动”,他无不用脑用心。甚至在他旅游、外出开会的时候,他也在琢磨可以在那些地方学些什么。


  早几天,学校“求真”大道旁新栽了许多鲜花,栽下后正碰上下雨,鲜花旁的“陪土”便流失到大道上。这既影响到花的培养又弄脏了大道。可是第二天,鲜花周围被围上根根圆木,鲜花周围的泥土被矮矮的“圆木”小围墙一挡,泥土不再流失。刘国强的同事告诉我,这“圆木护花土”的办法就是刘国强在杭州旅游时,在某宾馆看到而“偷学”来的。他为学校后勤工作达到“圆满效果”,其苦心、钻心,人人可鉴。


  人们说:刘校长是个“后勤通”。此话也没说错。自从管理后勤以来,他的管理理念,他的精打细算,他对工作的严求,他的工作效果,真的让潭中的后勤管理在省内外声名远播!


  可他也有困惑的时候。还是刚上任不久,为补充学校教育经费的不足,学校决定捅开围墙建门面出租。门面刚建好,闲话就来了,有人说:“刘国强手里门面这么多,会发足财,不讲别的,这五、六十个门面每个门面送一条烟就是五六十条,要得了呀!”


  刘国强当时是总务主任,学校后勤“一把手”。面对这些空穴来风的带攻击性的气话,他说没有去“气”,倒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进行理解:这也难怪,总务主任经管财和物,容易占便宜,他们若是不这么想那倒有些奇怪了;群众的“气话”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建门面是学校改造的第一个大项目,我们的公开公正公平就要从这个项目做起,让“得烟得钱”的话,不攻自破!


  他说干就干,把门面招租的参与者姓名、门面面积和价格等全部公诸于众,他的“三公(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一下子获得群众的认可。自此这“三公原则”便一发不可收,什么项目招标情况,什么教职员工的结构工资,等等都要求做到“大白于天下”,一直延续至今。


  经济是人类生活的重心。单位的“后勤部”就是“理财部”。作为学校“理财部”的头头,刘国强把自己工作的位置摆得很正。他在全校教职员工大会上郑重宣示自己的“理财职责”:


  “教职员工是学校的主人,是当家人,我刘某是帮助你们理财的。你当家,我理财——这就是我的服务宗旨和职责。”


  他这诚心诚意对全校人员所发的“放心宣言”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在实践中,他也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学校每年的预算、大的项目的拍板都要通过教职员


湘公网安备 43030202001024号

COPYRIGHT © 2002-2022,WWW.xTYz.CN,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 湘潭市一中教育集团
学校地址:湖南省湘潭市建设北路117号 邮政编码:411100 联系电话:学校办公室;传真电话: 湘ICP备2021020181号-1 湘公网安备 43030202001024号
sitemap f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