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林子原创 ,作者龙琳
庚子年初这个“超长版”的寒假,让广大学生和家长们经历了各种情绪、情感的起伏变化。有忧虑恐惧、焦躁不安,也有感恩喟叹、期望渴盼。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各地复学安排逐渐公布,开学复课的准备提上很多家庭的议事日程。这个时候,如何调整心态,正确做好复学前的心理准备,变得尤为重要。学生和家长都要科学利用心理缓冲期,平稳有效地进入复学新阶段。
在长时间宅家学习生活中,不少孩子会产生一些不良习惯,比如行动的懒散拖延,网课学习的疲倦怠惰。又由于较长时间缺少与同伴面对面的交流,也可能产生封闭抑郁的情绪。身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身体健康、精神饱满,心情才能更舒畅,学习才能高效。因此,孩子们首先要将自己的作息规律调整至与学校正常安排同步的状态,保证自己精力充沛;其次,要采用“积极心理暗示法”,在闲暇时多设想学校生活中的美好画面,比如课堂上老师的赞许,同学们一起活动时的开心愉悦,用这些场景刺激自己对学校生活的积极体验,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同时,要给自己设定合理的目标,给予自己适度的压力,将剩下的宅家学习时间视为弯道超车的一个契机,夯实基础,突破弱科,发展优势,让自己坚信:只有自律的人生才能收获更多自由与美好。
家长们应该避免走入两个心理误区:其一是对孩子过于忧虑担心;其二是松懈不管、听之任之。有的家长对学校复学后,学生聚集在一起上课极为担心,生怕孩子感染病毒,为此焦虑不安。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一方面,我们应该相信政府和学校相关部门的防控力度与措施,让自己情绪平稳下来;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教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防疫习惯。在宅家生活和网课学习的亲子陪伴中,一些家长时时刻刻期盼着孩子早点开学,以为只要孩子一进学校就万事大吉了,从此不管不问。这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宅家时父母的监视与唠叨,让孩子处于一个紧张逼仄的心理环境中;而复学后突然之间从他们的世界里消失,又让他们无法获得应有的心理支持。这一紧一松,容易让孩子陷入不安全的心理状态中,出现情绪波动,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效果。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疏导孩子出现的不良情绪,保持与学校老师的有效沟通。让适度的关注、细心地关爱,帮助孩子将宅家生活与复学生活“无缝对接”,实现平稳过渡。
风雨过后是彩虹,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让我们心存感恩,敞开心胸,满怀欣喜与期待,微笑着去拥抱复学后的新生活。
(作者系湘潭市一中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本文已在3月19日《湘潭日报》刊出
审核:吴展宏
美编:黎立阳